文素书斋|了解历史|历史真迹|生活随笔|书斋|图片|回忆录|四海旅游
文素书斋 文素书斋 版权申明
 
欢迎进入文素个人主页---文素书斋---讲上世纪的历史,讲生活!
 

文革中的婚姻小记小记

[文章作者:文素  来自:文素书斋  发布日期:2008-5-2 ]  

文革中的婚姻小记
   文素
   一九六九年,我们一个同事结婚,那时的婚礼就是主家备些水果糖、香烟,同事们一起来凑凑热闹,当然也有程序,如向毛主席像行礼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,也有“介绍恋爱经过”这样的项目,在大家的要求下,这位同事和他的农村姑娘妻子就表演开了。
   男:你对我有意见吗?
   女:没有。
   男:那我们结婚吧!
   女:中!
   就这么简单!
   真的就这么简单吗?也差不离。
   那时找对象(就是现在说的找朋友),一要看出身,即家庭出身是否好,一般不愿沾上一个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;二是看家境,也就是经济条件,如果是一个有工资的男子找一个农村姑娘,则具有很大的挑选余地;第三才是看长相。把一切都考察好了。双方接触就很简单了,不需要一个长长的“相互了解”的过程。有位工人师付,介绍了他回农村老家相亲的过程:
   “我一早上就看了三个,象买猪一样。”
   说这话时,他的妻子就在旁边。我们笑了,他妻子却恼了,气愤地说:
   “你是把我骗来的!”
   文革中吃香的男性是军人,军官可以找到一个有工作的女子,士兵可以找到一个漂亮的农村姑娘。大学生不吃香,因为一九六八年姚文元发表文章“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”后,知识分子就一文不值了,大学生在城里找个对象很困难,只有农村姑娘不嫌弃大学生,所以半数以上的男大学生找的是农村姑娘。
   送结婚贺礼也简单,送一元就不错了,也有送五毛的,送二元简直是大数字。
   在单位上,新郎新娘一般只要用水果糖、香烟、茶水招待客人,少有办酒席的。我有个朋友结婚,用了酒席,但没有肉,因为肉是凭票供应的,每人每月一斤。新娘子在几百里外的一个小城里,她在那里能买到肉,于是约定由新娘子带肉来。当天,新娘子果然随带了八斤肉来,用这八斤肉,我们办了三桌酒席。
  

 
13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建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

CopyRight 2006 程序制作:张品 美工:付炳炎 地址:湖南师范大学   
页面执行时间:.000毫秒 | 更新日期: | 流量统计: